谈到实验动物福利,最常被提及的概念大概就是“五大自由”了。那么五大自由是何时出现的,又为何会出现呢?
“五大自由”这一短语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 1941 年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中提出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到了 20 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也逐步转向高度机械化和集约化。二战结束后,为应对快速增长的人口与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对食品的巨大需求,西方国家的畜牧业广泛采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却忽视了动物福利,导致了许多令人担忧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问题,如狭小的笼舍空间、无法满足动物基本行为需求以及不健康的生长速度等。英国作家兼动物福利倡导者露丝·哈里森(Ruth Harrison)对此深感忧虑。她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深入调查了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工厂化养殖场,亲身观察到工业化畜牧业对动物身心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并将这些第一手资料编写成《Animal Machines》。书中揭露了家禽、猪、牛等动物在工厂化养殖环境中遭受的非人道待遇,例如鸡被困在狭小的电池笼中无法展开翅膀,母猪在妊娠期间被关在妊娠栏里无法转身,以及因极端条件导致的疾病、痛苦和过早死亡。《Animal Machines》的出版被视作现代动物福利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书中对工厂化养殖弊端的揭露,震惊了社会各界,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工业化农业在伦理和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影响。尤其在英国,这本书引发了广泛讨论与反思,并直接推动了“布兰贝尔委员会”(Brambell Committee)的成立。
1965年,在英国社会的强烈呼声下,英国政府成立了布兰贝尔委员会,用以研究工厂化养殖对动物福利所造成的影响。该委员会在调查与报告中直接引用了《Animal Machines》部分内容,并提出了后来被称为“五大自由”的动物福利基本原则。委员会的主要建议是:任何动物都应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能够“站立、躺下、转身、梳理自己以及伸展四肢”。这些针对动物生理舒适与天性行为的“最低可接受标准”,正是“五大自由”的早期雏形。很显然,这时的“五大自由”主要围绕当时工业化畜牧业的动物福利问题而提出。
随后,曾参与布兰贝尔委员会工作的动物福利科学家John Webster在1993至1994年间对“五大自由”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他提出了更全面的版本,使其不仅可用于评估农场动物的福利,也能延伸至伴侣动物和实验动物等其他类型的驯化动物。新版“五大自由”中的前四项强调“免于——饥渴、环境不适、疼痛或伤病疾病、恐惧和焦虑”,而第五项则是“拥有自由去……”。最初,Webster将其称为“表达自然行为”,后来他又将其调整为“选择的自由”来表述。
显而易见,无论是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还是后经Webster优化和扩展的“五大自由”,都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它们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或所有动物能够在任何时刻都享有上述所有自由,这更像是一种愿景。然而,正因其简明易懂,得以广为流传。“五大自由”问世后,对动物福利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首先,它明确了动物的基本需求,并强调了动物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尊严与权利,从而为动物福利的伦理讨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作为一项全球通用的动物福利框架,“五大自由”被许多国家纳入了动物福利立法和行业规范中。例如,欧盟的《农场动物福利指令》以及英国的《动物福利法案(2006)》都参考了这一原则。再次,“五大自由”还推动了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和认证体系。例如,“RSPCA Assured”等多个农业和食品行业的认证标准均以“五大自由”为依据,鼓励农场改善饲养条件并提供高福利产品。更重要的是,“五大自由”也大大提升了公众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度。通过简洁而直观的表述,公众更容易理解动物福利的核心要义,并对高福利产品产生了更大需求,从而推动了市场层面的变革。最后,“五大自由”还为动物福利科学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框架,帮助研究者更系统地评估并提升动物的生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