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是什么

作者:转自实验动物那些事儿时间:2025-09-05点击数:

在实验动物福利受到广泛关注、动物实验结果的临床转化率持续偏低的背景下,随着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实验动物作为推动生命科学和医学进步的关键支柱,其福利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受到全球重视,并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直以来,优化、减少并最终实现完全替代动物实验的“3R”原则始终是动物福利提升的目标。然而,替代谈何容易,截止到2024年底,国际公认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案仍是寥寥无几,详见本号前文《替代知多少》和《从TG 497看动物实验替代的突破与困境》。类器官的出现,似乎为完全替代动物实验带来了曙光,不仅公众,乃至科学界都对其充满了期待,不少人因望文生义,潜意识里认为其就是器官的替代品。尤其在中文语境中,“类”器官这一词汇从字面上难免令人认为其与真正的人体器官“非常”相似。然而,“相似”本身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模糊概念。类器官是否能够充分重现人类疾病的复杂性,并最终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取代动物模型,这一问题已到必须认真讨论并明确回应的时刻。否则,若盲目认为类器官可以全面取代动物实验,不仅不利于科学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容易误导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造成认知偏差甚至决策误判。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新任局长近期就提出了优先采用非动物方法,并规划逐步取消动物试验的政策导向。这一政策导向随即引发热议。为了让大家清晰地认识和了解类器官,本号近期将以系列科普短文的形式回应有关“类器官”替代动物实验的一些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类器官究竟是什么。

类器官是英文organoid的中文翻译,其含义经历了多次演化。在构词上,“organoid”一词由organ(器官)和希腊语后缀 ‑oid(“似……的”)组合而来,最早见于 1852 年的英文文献,原意指“器官样的结构”。此后其含义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20世纪40年代的肿瘤学报告中,“organoid”用来描述组织学上与正常器官相似的“囊性类器官畸胎瘤(cystic organoid teratoma)”,用于强调肿瘤的“器官样”形态。20 世纪 50–70 年代,“organoid”一词作为一种宽泛的“器官样”标签,被用作细胞器(organelle)的同义词,指代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也可指“器官样肿瘤”,或保持原组织架构的微小细胞团。此后,皮肤病学里“organoid nevus(器官样痣)”等用法也很常见。2008 年,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的自组织能力在体外自组装成极性大脑皮质样组织,表明多能干细胞具有自发形成复杂结构的潜力。2009年,Clevers团队将单个Lgr5⁺成体干细胞培养成可长期扩增的“迷你肠”,基本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类器官”的概念与框架。

现在我们可以给当下的类器官下一个定义,即:由干细胞或前体细胞在三维培养体系中依赖“自组织”能力形成的细胞团块,在结构和功能上能够一定程度上部分模拟体内器官的特征。虽然这些结构在形态或分子标记层面表现出与某些组织的有限相似性,且部分具备器官来源的外观特征,但远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器官,其本质上仍属于具有一定人工性质的异质性细胞团。

学院地址: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