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自由”到“五领域” — 动物福利理念的升级之路

作者:转自实验动物那些事儿时间:2025-07-16点击数:

1965年英国布兰贝尔委员会首次提出任何动物都应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能够“站立、躺下、转身、梳理自己以及伸展四肢”这一针对生理舒适与天性行为的“最低可接受标准”,即后来的五大自由早期雏形以来,“五自由”逐渐成为全球动物福利讨论的出发点。它们分别关注了饥渴、不适、伤病、受限行为与恐惧和痛苦五大负面状态的消除。五自由概念提出后的三十余年间,该框架塑造了世界各地畜牧、科研及动物保护法规与行业标准的底线,也为大众科普提供了一套直观且易于传播的工具。


然而,随着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与情感研究的快速进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五自由在评估动物福利时存在着固有的不足。除《五大自由的缺陷》所述外,还有以下几点:

首先,五自由仅关注消除负面体验,难以衡量积极情感带来的“美好生活”。免于饥饿或疼痛只能让动物处于“中性”状态,无法确保其获得满足、好奇与游戏等正向体验。

其次,五自由无法分级福利问题的严重性。同样是“受伤”,割伤与骨折影响迥异,而五自由缺乏相应的分级工具。

再次,五自由对动物的心理健康描述过于简单,其条目“免于恐惧和痛苦”将全部情绪归入负面,难以捕捉动物复杂而细腻的情感光谱。

最后,五自由强调结果(是否饥饿、是否疼痛),却未就过程性指导(如何提供选择、丰富环境)给予指导。因此,亟须一个既能评估负面体验,又兼顾正面情感并可精细分级的福利评估新框架。


针对上诉缺陷,1994年新西兰马西大学的大卫·梅勒(David Mellor)教授与同事卡姆·里德(Cam Reid)博士共同提出了“五领域”模型。该模型将动物整体体验拆解为四个可观察、可干预的身体-功能领域及其情感反应,并辅以一个综合性的心理状态评估作为第五领域。

营养:饮水与饲料的质量、获取方式,对应饥饿、满足、口感愉悦等体验;

环境:温度、噪声、设施与栖息设计,对应舒适、焦躁、探索兴趣等体验;

健康:疾病、伤害与体况,对应疼痛、活力、自信等体验;

行为:自然行为机会、社交与运动,对应无聊、恐惧、成就感等体验;

心理状态:综合以上四域,判定动物处于正面、中性或负面的整体情感状态。

五领域核心思想强调:任何生理或功能条件的变化都会触发主观感受,唯有同时消减负面体验并主动创造正面体验,才能达成“良好甚至卓越的福利”。


据此,五领域模型对五自由作出四方面补充:

1. 从“避免痛苦”转向“创造积极体验”。五自由强调“避免饥饿、疼痛、恐惧”,而五领域要求营造期待、玩耍、社交满足等正向情感,让目标由“无痛苦”升级为“积极体验”。

2. 引入量化指标,建立输入-体验-输出闭环。在营养、环境、健康、行为四域设定体况评分、温湿度、社交互动次数等客观指标,并与心理数据衔接,形成可分级、可监测的评估体系。

3. 细化情感维度,实现精准干预。主观体验被拆分为愉悦、满意、控制感、好奇心等多维度,使评估不再停留于“恐惧/不恐惧”的粗略划分。

4. 强调赋予动物选择权。通过环境丰富化、社群管理与正向训练,鼓励动物主动表现天性行为,真正掌控自身生活。


凭借上述补充,五领域模型继承了五自由易于理解的优势,并完成从“减少痛苦”到“促进幸福”的范式升级,为科研、畜牧与伴侣动物管理提供了更科学、精细且可操作的福利评估工具。


1960年代的五自由到1994年的五领域,动物福利理念完成了从“避免痛苦”迈向“追求积极体验”的跃迁。需要强调的是,五领域不仅是一张检查清单,更是一种整合营养学、兽医学、认知科学与环境设计的系统思维;它关注生命全程的动态变化,并承认同种乃至同群个体之间的感知差异。理解并应用五领域模型,既能帮助我们在饲养、科研与产业层面作出更符合科学与伦理的决策,也促使公众重新思考:人类与其他生命共享世界,应让它们不只活着,更要活得有尊严、充实且值得。


下一条:五大自由的内涵
学院地址: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