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动物福利涉及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既包括动物如何应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包括一系列生理、行为、心理和生产性指标,因此,动物福利不同于那些可以通过精确定义(密度)和数值测量的概念(如“可代谢能量”),其定义更倾向于描述一个广泛的讨论领域。如果可以从动物的视角观察,任何有感知能力的动物,其福利都取决于它对自身身体和情感状况的主观感受。无论动物所处的环境,也不管它们的饲养者拥有怎样的文化、经济与教育背景,这一点都不会改变,因为在动物视角下,衡量幸福与痛苦的标准本质上是相同的。若我们想要对具备感知能力的动物在福利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对其生活质量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就需要先建立一套基本的规则。而这套规则的关键就在于理解动物的感受——要理解“五大自由”的内涵,首先就要认识到动物的感知能力。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向日葵随太阳转动,变形虫会远离酸性环境。它们都是生物为了生存演化出的最基本“感知”能力。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一些物种获得了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它们不仅能够通过感官察觉寒冷、疼痛等外在刺激,还能对经历过的事情进行记录、识别、记忆,并从中学习。以疼痛为例,其通常被定义为“与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官与情感体验”。几乎所有具有感知力的动物都会感到疼痛,而那些具有更高阶认知的动物,在疼痛发生时,不仅会产生即时的不适感,还可能因担心疼痛再次出现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更进一步,有些动物还演化出了“心智表征”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在脑中“构建图景”,对所经历的事物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这一能力使它们能够更为有效地应对危险或压力,但也让它们更敏锐地感知未来可能出现的威胁。一旦它们意识到无法回避这些威胁,就可能陷入长时间的恐惧或应激状态,生活质量随之下降。
研究发现,一些具有知觉、心智表征,甚至某种程度自我意识(即意识)的动物,往往会表现出更丰富的情感:它们会感到“愉悦”、产生“希望”,甚至体验到“悲伤”或“绝望”。群居物种还可能呈现更复杂的社群行为模式,在个别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共情”和“利他”行为,这不仅体现了它们自我生存的诉求,也显示出它们对群体整体适应度的关切。
正因为动物的感知不止于最原始的“疼痛”或“饥饿”,当我们谈论动物福利时,便不能只关注它们的基本生理需求,也需要兼顾它们的情感与心理。动物福利科学的研究内容就是所有可能影响动物身体和心理状态、并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与应对能力的因素。在这一领域中,“五大自由”被广泛视为一套基础的评估框架,帮助人们理解和保障动物福利。
其中,免于饥渴及营养不良的自由,旨在确保动物获得充足、适宜的食物与水分,避免因饥饿、口渴或营养不良而产生的疾病与痛苦。
免于环境不适的自由,则是指通过提供舒适、适宜的生活环境,如合理的温湿度、充足的活动空间等,避免因寒冷、炎热或潮湿等导致的不适。
免于疼痛、伤病和疾病的自由,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医疗措施,预防与治疗疾病,避免或减轻疾病和伤痛给动物带来的痛苦。
免于恐惧及焦虑的自由,更多是对高级感知层面的考量,即重视动物的心理健康,减少不良经历或可能导致精神紧张的因素,使动物不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等负面情感中。
最后,能够自由表达正常行为的自由,是指让动物拥有机会展示符合其天性的行为,如社交、筑巢、玩耍、采摘和捕食等,以防刻板或异常行为的出现。
理解“五大自由”的核心,既需要我们对动物感知与心理机制有足够认识,也需要我们在实际照料中结合科学方法。例如,为反刍动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可供采食的饲草,不仅能满足其进食需求,也能避免因饲喂条件下长时间的身体限制而产生的焦虑和刻板行为。再如,饲养宠物狗时,除了关注它们的饱腹与卫生,还应考虑到陪伴和社交互动的重要性,避免犬只产生“分离焦虑”或行为问题。
动物的感知能力让它们能够体验快乐、痛苦、恐惧或兴奋,而更高阶的认知能力和复杂的社会行为,则在某种程度上使它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五大自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审视动物福利的基础框架,提醒我们在满足动物生理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它们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只有在对动物的生命与感知能力心怀敬畏、并以科学为依据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贯彻“五大自由”的精神,不断改善动物的生活品质,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尊重与善待动物,终将会为社会带来更深远的福祉。